机构人员
科研队伍

主要研究人员

1唐然男,四川彭州人,1983年8月生,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2018年6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参与主持四川省科技厅项目1项,厅局级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3篇,E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7篇,主编专著1部,发明专利1项,参编专著1部,规范1部,教材1部。获省部级优秀工程奖5项。

2陈菲19808月生,女,工学博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力学测试专业委员会委员。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获岩土工程硕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获桥梁与隧道工程博士学位。曾工作于国电大渡河大岗山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方向:边坡工程安全与滑坡灾害;高地应力条件下隧道与地下工程安全;动力扰动条件下围岩的强度与变形特征。现已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

319853月生,男,汉族,中共党员,四川射洪人,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工程),注册一级造价工程师(土建),中级质量工程师。20076月,本科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20206月,硕士与博士相继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曾长期在央企及地方大型企业从事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现主要从事工程管理、工程地质方面的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岩土体灾变机理、水库滑坡评价及防治。主研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SCI/EI(第一作者/通讯作者)4篇,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明专利1项。

4李骅锦,男,汉族,19918月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擅长使用深度学习和统计学习方法研究并认识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五个方面:滑坡变形时间序列预测;滑坡变形时间-空间演化分析;滑坡滑动距离评估预测;治理工程可靠性评价;滑坡灾害智能识别。目前在《Landslides》《Bulletin of Engineering Ge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Neuro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Emerging Topic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工程地质学报》等行业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当前谷歌学术上被引用200余次。

5范占锋,男,山西运城人,生于19852月,博士研究生,讲师。20207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2012月至今,在成都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工作。主要从事隧道地质灾害预测预报与防治,隧道监控量测及衬砌质量检测以及节理岩体应力波传播理论。目前发表论文10余篇,第一作者6篇,其中SCI期刊论文3篇,CSCD收录3篇。参与省部级课题2项,获得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国铁道学会铁道科技二等奖1项。

6邱洪志,男,198612月生,工学博士,理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山地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治、土动力学计算、岩土损伤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曾参与完成3项科研项目、多项横向课题。其中,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86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省科技厅支撑项目1项;近年来,主持纵向课题2项、横向课题2项。目前承担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输油气管道沿线地质灾害巡查工作。目前在研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生态治理和岩土工程措施优化配置。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篇。

7)杨有莲女,1976年4月生,工学博士。主要从事岩土边坡灾害发生机理与防治、软土地基处理及本构模式、以及深基础数值计算、非饱和土地下空间数值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横向课题1项;参与教改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线上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1项;参与完成教学成果奖校级(特等奖)1项,省级(二等奖)1项;指导学生参加四川省结构设计大赛获奖(优秀)2项;公开发表科技论文20多篇,教改论文3篇,其中EI收录5篇;出版教材3部,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

(8)王鹏,男,四川南充人,1993年1月生,工学硕士,工程师。2018年6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非饱和膨胀土力学、多层土构造力学机理及土-构造物时效性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华西集团课题1项,主研省科技厅课题1项,主研华西集团课题4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论文2篇,EI1篇。

(9)张兵,男,汉族,工学博士。主要从事非饱和土和特殊土、特殊土路基工程、加筋土的强度理论,结构的非线性振动理论及力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上一篇:非饱和土地下空间利用研究方向